希望,或者说畅想。
只不过在中国可能会很难实现。
一是,所有的小摊小贩都能用上类似公交车的刷卡收银机。城市一卡通获得更深层次更彻底的推广。这个,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成本也不会很高。(参考附录)
这个愿望的根源是,目前在武汉没有发现任何一个面粉摊上的老板不是一边搓面粉(汤圆、包子、水饺等)一边收钱的,中间不经过任何的洗手或者带手套。
我始终认为钱是脏东西,脏不是象征意义的而是字面意义的。(参考:前文)
希望之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应该完全公开并且必须至少有一个中文的版本(除非因为军事需要而保密)。这是因为他们的薪水是政府发的。
其实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这些高智商人才的薪水要足够高。并且管理这些人才的所谓领导的薪水要适当低一些(目前是反过来的)。如果把智力也当作商品的话,必须是货有所值。
中国政府目前对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迫使这些人从市场找收入,按照市场规则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保护”起来,得不到应用和推广且不说,甚至连借鉴作用都没有,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浪费。
--------------------附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曾发布于流水如斯官方博客)
据报道,武汉、仙桃、大冶三市的公交IC卡已经可以通用了。
我在想:可不可以武汉各高校的饭卡通用呢?我们的学生去华工做金工实习,中晚餐都成了一个大麻烦。而就我所知,诸多高校食堂都使用同一规格的金龙卡。我手上就有四张:民院的,华工的,纺院的,还有当代公寓的(可能是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吧,早就传要并入我们学校了)。如果我不特别给它们做记号,还真是分不清。尽管有标签,有几次还是掏错了,搞得食堂的人以为我是捡到别人已挂失的饭卡。
--------------------相关引用:1,2。
2009年2月22日 13:21:00
第一个希望应该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小商贩是靠低利润吸引顾客的,而用卡是要给提成的;二是小商贩资金流动要快,说不定这边收,那边就付了。用卡可能结算没有那么快,即使可以做到即时到帐,还不是要花时间到银行拿钱,不碰巧的话,跨行还要收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