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重归统一,再次显示汉字的凝聚力。欧洲自上世纪(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四分五裂的现象,并不比中国大分裂时代更严重。欧洲人民和若干雄才大略的君主与天主教教皇,也都怀着再统一的愿望。可是欧洲失败而中国成功。即令是一个民族,如果分离过久,因言语和文字的不同,都会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罗马帝国拉丁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言语相异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各自的言语,不同的各种文字遂纷纷出现。各地区人民,不可避免地差距日增。我们可以说,自从纪元前腓尼基人发明拼音字母,欧洲就注定了不能统一。中国境内的语言分歧,比欧洲更甚。可是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汉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虽然长江分裂,都一直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所以国与国合并之后,人际之间,马上水乳交融。不像欧洲,合并之后的国家或民族,立刻就发生语言文字上的爆炸性问题。因之我们有一个推断,假定拉丁文也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的话,欧洲早已统一为单一的国家。"
这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写到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时对汉字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发出的议论。
我搜索上面的话的第一句,在google上发现了不少的引用原文。看来大家都是比较认可(或者重视)这个观点的。
有一个观点是我自己分析得出的:拉丁文就像中国的文言文一样,其余德语法语英语之类,就像是各省之方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诸"方言"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终于大家都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到今天就算是写成文字大家都不懂对方的"语言"(除非经过专业训练)。究其原因,我还是认可柏杨的观点的,因为欧洲人的文字是表音的(中国文字是表形的――我有自己的体会)。在流传的过程中,音变了,文字也就跟着变了,于是渐渐大家相互都不明白对方的文字了――纵使写出来。
--------------------
推荐这本书(从刚开始的基本推荐,到现在的推荐)。我觉得柏杨比较能把握重点,并且提出了和大陆史学家不完全一样的视角。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模样都差不多。
发表评论